直播中banner
输入手机号直接登录
立即登录
直播中

你好!我是贵阳新东方的老师。

请问您是要咨询学习吗?

刚刚
复制微信

已有4920人进行电话咨询

*10秒免费给您回电(已加密)

给我回电

烹饪行业流行“拜师”风,学校教育更系统

2019-05-31 08:5772

跪拜、递拜师帖、回赠收徒证、敬茶、宣誓……今年以来,山西餐饮业刮起一股拜师风,拜师仪式遵循古代“收徒仪式”进行。在山西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山西晚报记者见证了三场拜师礼,拜师礼所有流程均参照古礼,有严格的程序。收徒的晋菜大师端坐主席台太师椅,另有若干见证者陪坐两侧,由大弟子带领第一代弟子入场向大师敬茶,接着是第二代弟子入场向大师敬茶。这样的拜师礼一个月之内在山西烹饪界出现了五六场。

烹饪大师鄢赪收徒

中华自古崇尚师礼之道,书画戏剧、武术医药、厨艺木工、曲艺杂耍等行业,它们的传承主要靠师徒间言传身授,师父的作用和地位十分关键,因此拜师礼仪也很受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民俗、礼仪被打上封建礼教的烙印摒弃。所以,当一场传统厨师的“收徒仪式”重现,在餐饮界还是引起了不小反响。

引发关注的点就在于跪拜礼。“跪”这一古老的形式在几千年的运行中掺杂了复杂的等级、尊卑等社会因素,它与自由平等的现代理论格格不入。于是,现在“跪拜”一般出现在祭天、祭祖、拜菩萨等场合。其特点是所拜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抽象的非现实的事物。但近年来,有些行业收徒又再次恢复跪拜礼,餐饮业拜师之风也广泛在全国多个省市出现,山东等地此风更甚,山西餐饮业今年也开始“跟风”,频现拜师仪式。对此,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不少业内人士以及师徒双方。

这一拜下去,顿觉肩头有了责任

拜师学厨

刘强刚刚收了徒,这位从业近50年的注册烹饪大师收徒很谨慎。“早几年,彦伟就跟我说过很多次,想要拜在我门下。我其实打心眼里是不藏私的,只要问我,都会告他,总觉得不用搞这种仪式。”没想到,今年四月底,一场烹饪界的大会上,连续好几场拜师礼,隆重而盛大,有些人在现场竟忍不住落泪。拜师一时间成为餐饮业的热词,张彦伟也再次提出拜刘强为师。于是在一个私人聚会中,由几位业内人撮合撺掇,刘强师父正式喝了茶,张彦伟也正式跪拜了师父。跟前几场盛大的几十人拜师不同,这场仪式只有一对师徒。

做厨师行业的大多是毫无家庭背景、全靠自身打拼的一些人,张彦伟也是如此,他从河南来到山西成为一名厨师,在这里娶妻生子,凭着一份对烹饪的热爱做到了山西会馆的烹饪技术总监,算是已经把根扎在了山西。多年来,一直对刘强心怀敬意,早就表达过要拜刘强为师,终于得偿所愿。谈及跪拜礼,刘强说,当时说只要鞠躬礼就好,但是徒弟坚持要拜。而行过了拜师礼,自己打心里觉得肩头多了份责任。

中国的师徒之间有一句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刘强说,也许现在的师徒不可能像过去师徒关系一般紧密,但是从正式收徒之后,心里还是有很不一样的感觉。“彦伟父母都远在河南,以后我这个师父对他的成长,肯定不只是技术上的关注,对他做人方面也会关心。对于他来说,也算是在山西多个家,多个亲人吧。”

厨师门讲究不拜师不算门里人

烹饪大师蒋彪收徒

烹饪大师蒋彪收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从业或学艺者通过仪式与授技授艺者结成师徒关系,谓之“拜师学艺”。中国很多传统项目都讲究拜师学艺,就是师父言传身教,使徒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会前人已经掌握的技艺。大凡以手艺讨生活的行当,都是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技艺,使得一门手艺一代一代往下延续。傲立于世界美食之林的“中华美食”烹饪技法,也是由师父带徒弟才得以传承创新、发扬光大的。严格的说,没有师承、没有师父就不算入门。厨师行里至今认为没拜过师,就不是门里出身,通俗地讲“不正规”。

行里人认为拜师与不拜师是有很大区别的。简单说,拜师对徒弟而言,为了学到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对师父而言,为了使自己的独门手艺有传承人。从形式上来讲,不拜师,就如同我们在学校的师生一样,是最普通的教与学的关系,只能称为“老师”,关系密切的可以称为“师父”。拜师后,则是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成为师生加亲情的关系,成为“一家人”。拜师之后,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徒弟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师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如果徒弟学有所成,有一天出师了,师父有责任和义务将徒弟介绍给水平更高的师父来教授。没有拜师的学员,老师则不承担此项责任和义务。

学校教育和拜师不同

很多人都会有疑问,现在学厨师的渠道那么多,烹饪学校、视频教学、书籍报纸等,还需要拜师吗?

旧时称厨师为“伙夫”,没有专业厨师学校,主要是一些师傅以家传的方式来传承厨艺,后来就开始出现师父教带徒弟了,拜师也从这一时期开始。这种模式一般是按照打杂(打荷)——墩子(副手)——炉子(师傅)循序渐进的。打杂(打荷)、墩子(副手)是以跟同事学习和交流为主;到了炉子(师傅)的阶段,也主要是跟某个师傅学习和交流,只是有些细节和核心技术,带你的师傅会给你点拨指导。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进厨房就可以实际地接触整个操作流程,可以直接进行操作。但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高悟性、善于总结的素质,它的好处是不但可以拿到部分工资,还节约了去专业院校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但不足之处就在于好厨师不等于好老师,会不会教、愿不愿意教很关键。另一点是学生所学的技术有一定局限性,传承师脉也就意味着只能继承师父的单一风格(包括管理模式、人格、技术风格等)。

鄢赪收徒

烹饪大师鄢赪收徒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厨师”的说法出现,一些技工学校、专业培训学校、大专院校和商业学校也相继成立烹饪专业,采取的是理论加实践的全新教学方式,想学厨的人可根据自己的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后,除了称“厨师”外,还有一种称谓“烹调师”,此时考证制度实施,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刀工火候、原料知识、宴席设计、雕刻、成本核算、调味、烹调方法等)之外,又增加了烹调原理等知识,从七八十年代只教做菜,发展到新的烹饪高度。到了本世纪,理论知识更全面和丰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营养知识,让学习者除了会烹和会调之外,还要树立一种全民健康的饮食理念,培养全能性的综合技术性人才成为这一时代的要求。目前,厨师的最高称谓是“烹饪艺术家”,所以,现在一些专业院校除了培训以上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分子美食、意境菜等课程,以期待让厨师达到一个艺术家的境界。在学校学习称为“学院派”,其优点是理论丰富,所学派系众多,适应性强,不足就是难成派系或风格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啥都懂,啥都了解,但对于专攻领域的选择会相对模糊。“跟师父学”的模式却没有明显变化。

冯强是一所烹饪学校的老师,他说烹饪学校的教学和拜师是不同的。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是暂时的师生关系,作为烹饪学校的学生,老师只需在安排的课时内尽力教授学生,而学生交纳一定学费后,到学期毕业,与老师的关系就基本宣告结束,其实大多数在烹饪职业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酒店也是从小工做起,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相对多一些,但由于实操过于少,学生的做菜经验不足是硬伤。他建议有志在烹饪界大展拳脚的人,先去专业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出来后再拜一个在业界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师父,以个人的技术知识和师父的提携引荐,才能得到一个好的发展。现在餐饮分为会所派系、酒店派系、社会餐饮派系、江湖派系、快餐派系等,想学哪个派系,想在哪个领域学习和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技艺传承外的人脉拓展

厨师行业是个标准的靠手艺吃饭的行业。一个厨师的良好手艺,甚至是一家餐馆的定海神针,厨师炒勺上颠出的菜品质量,能够决定一家餐馆的盈亏状态。所以,拜了名厨为师,学了真传,有手上真功夫的厨师在餐饮业,很受人尊敬,也有利自身的发展。还有就是大家师出同门,有利共同成长,互帮互扶。厨师是个抱团最为紧密的群体,除了亲戚、同乡的关系外,就数是同门师兄弟的关系最重要了。同门师兄弟,因师出同门,有共同的师父,从思想感情上讲,就容易抱团许多。另一方面通过师父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从而也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鉴于大师在行业内的地位,他们往往很受同行敬重,作为大师的徒弟,自然也会让人另眼相看。

久远的行业演进历史,使厨师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行业群体,继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行业发展,维护从业人员利益的习俗惯制。

责任编辑:邓老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