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中banner
输入手机号直接登录
立即登录
直播中

你好!我是贵阳新东方的老师。

请问您是要咨询学习吗?

刚刚
复制微信

已有4920人进行电话咨询

*10秒免费给您回电(已加密)

给我回电

网大中国高等教育省际竞争力:广东有钱没文化

2014-05-11 10:2232

中国的大学绝大多数为“国立”,高等教育资源主要由国家配置,这些大学所培养的也全国流动。但不可否认,优质资源总会因政治、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而实际流向充满财富、权势与文化的地方,大学也不例外――发达的当地经济会孕育、吸引、使用和挽留杰出,发达的文化和显赫的政治地位也一样。当然,优越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会反哺、造就一方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地位。

  要问时下的中国,哪个省份较富有?单从GDP来看,当然该数字越大者排名越靠前,比如广东、山东、江苏……那么,如果结合各省份的“富有度”来考察呢?结果可是大大地不同。

  “中国大学200强”数量与当地经济:变和谐了

  看看网大“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200强”所在省份,结合当地GDP情况,如图一,我们发现,200强院校的整体分布呈以下状况:北京、江苏、上海、陕西、辽宁、广东、黑龙江、湖北、天津、10个省市,其200强高校数均在9所以上(含9所);重庆、、福建、湖南、吉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江西、河南、云南、甘肃、广西,200强高校在2-8所之间;而地处西北、西南的宁夏、内蒙古、新疆、贵州、青海、西藏以及南部的海南省,严重缺乏200强高校。这样的200强院校分布,几乎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状况如出一炉。

图1: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大学200强”数量与当地GDP的关系图1: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大学200强”数量与当地GDP的关系

  根据各地200强高校的分布,我们将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三个区:200强高校密集区(京、苏、沪、鄂、陕、辽、粤、黑、浙、津),200强高校小康区(以鲁、川为代表的14个省市)和100强高校稀疏区(西藏、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贵州、海南)。

  2010年网大也做过类似分析,而与上年只分析100强高校相比,今年的抽样为排名前200的高校,数据量更为丰富,结果也与上年不同:高校密集区增加了黑龙江、天津和,尤其是的加入,一方面反映了该省高等教育的进步,同时表明高校发展与其经济大省的状况更为谐调了。2010年划在稀疏区的广西,今年有4所高校进入200强,当然,其GDP也从上年的7171.58亿元有了较幅度增加(因排行榜采用的大学数据为2009年数据,故GDP也采用2009年数据)。而首都北京有50所200强高校,其GDP却仅居全国第13,反映出北京不可撼动的全国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

  200强在校生数与当地人口:北京“较有文化”

  图2表明,各省份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当地人口基本呈正相关,呈负相关者主要集中在三个老牌直辖市:北京,上海和天津――它们以强势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挟裹了大量优质高校资源,而这些优势,又吸引了大量外地的优秀学子,令其“大学生人口”处于“超配”状态。这一方面可以说,当地用人单位有福了,可就近低成本地获取优质,另一方面是否也表明,大学生们在那里会遇到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我们时有所闻,北京一些楼盘销售员,都毕业于外语类院校排名第一的学府。

  而在京、津、沪高校密集区内,北京的GDP线与高校200强数量线较为背离,其50所200强高校云集了近100万大学在校生。而2011年第10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万。全国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强势,令北京高校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涵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毕竟哪里资源丰沛,人们就会向往哪里。

图2 各省“200强大学”在校生人数与当地常住人口对比图2 各省“200强大学”在校生人数与当地常住人口对比

  广东“有钱没文化” 陕西“穷省大教育”

  如果结合人口、GDP和高校分布三项因素,从表1来看,广东和等经济大省的整体高等教育水平略低,西北地区则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京、津、沪三个老牌直辖市合计有62所200强高校,占200强高校的30%,而三个市的GDP总和为33882.57,还不如位于江苏一个省的GDP值。

  高校密集区中,北京和陕西高校学生数量大,人口均学生数和GDP均学生数都较高。尤其是陕西,GDP总量较小,GDP均学生数过大,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区域经济对的吸纳能力,是典型的“穷省大教育”。广东、等沿海区域,GDP均在前5名,而人口均学生数近似全国平均值,GDP均学生数则远低于全国平均值,与GDP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是典型的“有钱没文化”。

  上海人口均学生数过大,GDP均学生数偏小,似乎是一对矛盾。但上海的经济发展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美国人口均学生数(590人/万人)相比还很低,所以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增加在校生人数,提高其GDP均在校生数。上海市政府也认识到这一问题,早已做出规划。近期该市基本完成了“2+2+2+X”的高校形态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匹配经济发展对的需求。

  在高校稀疏区的青海、西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数少,甚至没有进入200强的学校,导致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不足。天津由于高校学生多,人口均学生数偏大;贵州则相反,高校和在校生数少,所以人口均学生数偏小。黑龙江、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不足,GDP均学生数偏大。

  综合衡量区域的大学与人口的匹配状况(见表1),我们发现沿海和东北的大学优先于人口发展,中部持平,西部大学则滞后于人口发展。沿海大学和在校生占全国比例分别超过当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中西部合起来两项都较低,表明人口受教育程度仍是遏制中西部发展的瓶颈。此外,中国区域内的大学发展差异也很突出,比如同为东部沿海的江苏和福建,其在校生占全国比例也相差悬殊。

  “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区域间发展的差距不再是资源贫乏的产物,而是如何把应用到现存资源中的组织和技术能力的差异,是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和信息差距,以及由此决定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赵红斌、刘念才等在《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研究:基于人口、GDP的视角》一文中分析说,“高校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高校及其科研机构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资产,并与企业对接在区域内发挥强大的人力支撑、技术创新和辐射作用,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引领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看来,未来怎样合理地让各区域及其公民享受均衡和平等的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