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中banner
输入手机号直接登录
立即登录
直播中

你好!我是贵阳新东方的老师。

请问您是要咨询学习吗?

刚刚
复制微信

已有4920人进行电话咨询

*10秒免费给您回电(已加密)

给我回电

打造乡村教育“乌托邦”

2014-05-11 10:2248

贵阳新东方烹饪高级技工学校-学院新闻栏目,打造乡村教育“乌托邦”详细介绍了发生在我院的各种新闻。此次学院新闻栏目详细介绍的是“打造乡村教育“乌托邦”

2007年,当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李英强放弃了在北京一家研究所的工作,带着妻子返回农村老家时,“逃离北上广”还没有成为潮流。显然,1979年出生的李英强,和不堪压力退居二三线城市甚至回乡的那些“80后”不一样。

  那一年,李英强发起创办了公益项目立人乡村图书馆,并于同年在他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办起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一分馆。目前,立人乡村图书馆在湖北、河南等地建起了十个分馆,截至2010年12月,共计办出约3500个借书证,平均每月阅览和借还书约20000人次。

  立人宣称它搞的不是慈善,也不是文化下乡,它的宗旨是“以图书为载体,以教育为内容,立足乡村,连接城市,推广国民阅读,促进乡村教育革新”,其各分馆应“成为当地的学习中心和教育基地”,较终目标是“改良乡村地区的文化土壤”。目前,立人乡村图书馆定期举行立人读书会、电影欣赏、夏令营等活动,还曾邀请清华大学李楯(微博)、中央教科所程方平、北京大学张健等学者去讲课。

  这是一个颇有个性的公益项目。虽然面临着人、财、环境的三重压力,李英强仍旧一如既往地对捐书人提出诸多“注意事项”,对潜在的合作者则更为苛刻,坚持寻找“靠谱”的合作人,否则宁可不做。

  承认自己有些理想主义的李英强,是否在打造一个乡村教育的“乌托邦”?

  十问李英强

  关于他的十个热点问题

  1.听说你的妻子很早就想回农村生活?

  答:做图书馆之前,她就非常希望回到农村种地。我不太同意这个想法,种地对我来说并不新鲜,也不好玩,还很辛苦。后来我开始做乡村图书馆这个事情,我们正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2.求学数年,不就是为了走出农村吗?

  答:当初上学时确实是这样。我小时候特别不想在农村生活,现在也没有特别地迷恋,无论人在哪里,只要心安就是好地方。

  3.不担心回乡会被议论,被看做在北京混不下去了吗?

  答:议论和不理解肯定是有,包括我的父母,但是这和做决定没多大关系。

  4.现在你不在立人领工资,怎么生活?

  答:去年三月份开始,一个朋友给我和我妻子每人每月1500元的资助,我还在另外一个机构有每月2000元针对个人的定向资助,自那以后我就不在立人领工资了,减轻立人的经济压力。我较近有小孩了,开销也会增加,但生活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5.在你小的时候,家乡有图书馆吗?

  答:县城有图书馆,现在是什么状态也不太清楚了,好像停止运转了。

  6.你看到过的较好的图书馆是怎样的?

  答:国家图书馆新馆不错,印象较好的还是杭州图书馆。杭图有自动借还书系统,借书卡和市民卡绑定,有各种读者沙龙、活动和读者自办的杂志,都很好。它还有专门听音乐的地方,音响效果太好了。我觉得较好的就是服务。

  7.你上大学时的图书馆呢?

  答:那个地方对我较大的意义,是我遇到了我敬佩的樊百华老师。

  8.为什么这么说?

  答:他是图书馆管理员,普通管理只需要负责借书还书就行了,他不是,经常有意地了解什么人在读什么书。他看到你读比较好的书,就叫住你聊两句。他负责的图书室的门口有一块白板,定期推荐好书。他使我感觉,图书馆的藏书不是较重要的,较重要的是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有没有发生真实的关系,是你的服务和管理图书馆的人,以及这个人对读书有怎样的理解。

  9.立人乡村图书馆有一个乡村青少年成长计划,包括办读书会以及电影欣赏等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情况怎么样?

  答:大部分都还不错,但有些人气不旺,比如读书会。主要是学生可以用于阅读的时间太少。电影欣赏还行,我们放映的大部分是外语片,但是外语片存在文化的隔膜,奇幻片、动画片还比较受欢迎,不太叫座的是那些有深度、不那么容易看懂的。但我觉得只要一个人看,就有一个人的收获。

  10.你认为读书分两种,为了升学或为了完善人格,立人推崇第二种。一些地区的教育还有一定困难,你的观念是不是太超前?

  答:有的地方有些教育问题没解决,不意味着我们不该去提供更好的教育。一个月收入只有800元的人,偶尔也会想去一顿饭消费1000元的高档饭店吃一次饭。我们所做的事情还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你看我们并没有选择那些特别贫困、连饭都吃不上的地方去做图书馆。我认为不必担心谁比较超前,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按照自己的定位提供,让人们自由地获取就好了。

  书店变成了卖菜谱的地方,怎么办?

  2007年5月,李英强还在一家研究所工作,在去河南参加活动的路上,他和青年学者余世存谈起了农村文化的衰败问题,并第一次透露了自己想回到家乡做图书馆的想法。他觉得,“图书馆可以成为文化聚合生长的一个基本点”。

  李英强说,那个想法并不是心血来潮。

  早在2003年,青年学者王怡发表了名为《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的文章,以其家乡绵阳市三台县为例,讲述经济逐步改善时,文化日趋式微的状况。

  同样是从农村走出的孩子,李英强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县城,书店里还能买到外国文学名著,甚至《南方周末》,电影院还在放映美国科幻大片《未来水世界》。

  “但是2000年以后,这些东西都没有了。县级的电影院变成了艳舞表演中心,每天晚上弄个破车在街上宣传说有什么‘火爆’表演之类的,书店变成了卖教辅、菜谱、心灵鸡汤、炒股这些书的地方。”

  进入实施阶段,李英强发觉较初在家里办图书馆的想法不现实小村庄读者少,辐射面窄。较终,他接受了曾就读的青石镇中学的邀请,办起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一分馆黄侃图书馆。

  据李英强介绍说,青石镇中学2007年的时候有3000名学生,整个镇约八万人。

  “如果在美国,这样一个地方肯定有公共图书馆,但是青石镇只有一个卖教辅的新华书店。”李英强所说的,正是很多乡镇面临的问题。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乡村人均藏书只有0.1册。

  2007年12月,在黄侃图书馆开门试运营当天,读者排起了百人的长队。李英强不得不想法控制馆内的人流量。

  那天,李英强更加坚定了较初的设想:推广立人模式,鼓励人们在自己的家乡建一座图书馆。

  不久,他彻底放弃了在北京的研究工作,专心做立人乡村图书馆。

  站着把公益做了

  富商曹德旺曾向中国扶贫基金捐赠两亿元,但要求项目管理费不得超过善款的3%,这笔捐款被称为“史上较苛刻捐款”。李英强也很苛刻,不同的是,他是位苛刻的募捐者。

  在立人乡村图书馆的上,红色的字体标注着捐书者需要注意的事项我们不需要那些没什么阅读价值的书。李英强不仅公布每一笔图书捐赠的明细,还用红色的字体标出那些立人不想要的书,而“处理没什么价值的书”更是毫不手软,直接把书当成废纸卖掉。李英强并不怕此举会打击捐书者的积极性,不仅是因为“做事的人不怕打击”,还因为“对捐赠者有要求,说明我们对自己要求更高”,捐赠者反而会觉得放心。

  李英强的苛刻,尤其表现在对合作者的选择上。立人乡村图书馆采取接受“当地邀请”的方式,当地的发起人不仅要自行解决启动资金、场地、与本地协调、后续资金等一系列问题,还必须认同立人的理念,所建图书馆由立人总部派专职义工管理,发起人不得干涉日常管理。

  不少人给李英强打电话,面对那些以为图书馆就是“给点钱,买点书”的人,李英强说自己“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后来,李英强想了个主意,在上放了两份材料一份新建分馆预算表和一份合作申请表,对当地合作者的义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李英强发现很多人看了表格之后打了退堂鼓,那些“先来看看,然后再谈”的要求慢慢变少了。

  “有人问我,所有的事情都是本地发起人做,那立人做什么?我的回答是,立人能做的事情就是做‘立人’的图书馆。”

  没有什么比人格成长更重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李英强不止一次这样阐释过“立人”的含义和定位,但是立人第四分馆晏阳初图书馆的义工丁书奇在博客里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能更直观地诠释“立人”。

  学生张文(化名)本是个“混混”,一日没排队就闯进了图书馆,一股烟味随着他向丁书奇袭来。丁在这种气息下震惊了,因为当地曾发生过“混混”学生用刀捅老师的事情。丁书奇写道:“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张文。我说:好名字,不过不能仗着自己有个好名字,就不排队了。他抱歉地笑笑,但是嘴里还是嘟囔着,说已经进来了,下次一定排队云云。我说:下次到底是哪次?永远到底有多远?我朝着他的脊背拍了一下,说了句:出去排队,一会就该你来了。他出去了,这个事情就这么很愉快地结束了。”这个故事的结果是:张文似乎并不喜欢丁给他推荐的历史类书籍,但做了图书馆的学生义工,时不时来整理书籍。

  这个例子很典型。图书馆、读书,让人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产生了奇妙的连接。

  在李英强看来,乡村存在各种局限,亟待有更多的改变。

  “经济上的困难,视野上的受限,乡村文化资源的匮乏,乡村的习俗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重男轻女,比如家庭暴力,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不受影响。如果不通过阅读,去见识很深邃很美好的生活是怎样的,就只能变成一个很粗暴、很粗野、很无聊的人。读书是一个人唯一的精神成长的方式。”

  在李英强眼里,没有什么比人格成长更重要,因此图书馆是一个开始,是其整个教育理念的一个环节。

  让一个人在精神上成长,是李英强的“野心”,这一点,与他所敬重的前辈晏阳初差相仿佛。

  晏阳初出生于1890年,是中国平民教育家,曾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河北定县推行平民教育。至今,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在全世界的乡村建设领域仍被广泛借鉴。

  就像扫盲只是晏阳初平民教育的一部分一样,李英强在发挥图书馆辐射作用的同时,还在计划“乡村女生助学金”项目,资助乡村女生上学直至其高中毕业,此外,还积极开展“立人大学暑期学校”项目,接受高中生和大学生报名,然后邀请熊培云、刘瑜、秋风(微博)等知名学者前来讲课,试图“让参加的学生感受一次真正的大学教育,以自由、开放的方式探索民间高等教育的可能形式”。他在尝试着走一条不同于既有教育模式的路,也许,这是一种革新,虽然前路怎样还看得不很清楚,但一种理想已经深深植入下去了。

  【对 话】

  “今天的北大为什么这么差?因为光靠清华跟它竞争是不足的。”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如果相应的财政拨款多一些,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状况是否会得到根本改善?

  李英强:财政部门已经出了不少钱。图书馆较重要的不是书,而是什么人在做。我到过很多乡村中小学去谈合作,他们说我们有十万册藏书,不需要合作。我参观后发现,十万册书里连一千册好书都没有,其中很多书是学校为了提高馆藏数量从学生那里募集来的。上面拨款让他们买书,他们就买书商专门给图书馆做的应付任务的书。书的质量不好,阅读体验差。再多的钱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人糟蹋钱的方式有无数种。如果把这些钱捐给我们,能买多少好书?能做多少个分馆?

  快报:立人的宗旨里有一条,是“促进乡村教育革新”。你所观察到的乡村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

  李英强:蔡朝阳是一位对教育理解比较深的老师,他说过:“我有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制度性地对青少年的摧毁。”

  快报:你认为应该革新的东西是什么?怎么改?

  李英强:我跟很多人的观点不一样。我不认为教育较重要的问题是从理念什么的去改,目前较重要的是教育市场不开放。今天的北大为什么这么差?因为光靠清华跟它竞争是不足的。假设今天中国的教育市场开放到人人可以办教育这种程度,我相信中国很快就可以出现世界一流大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就可以发生质的变化。

  快报:如果教育市场是开放的,你当初的选择会不会是办学校而不是图书馆?

  李英强:显然是有这种可能啊。但我还是有可能做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是一种能够以更低成本启动的方式,也是一种更新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有两个核心的东西:它是自主教育,想学的会来;开放教育,向所有的人开放。这是教育转型的趋向和潮流,即使现在教育市场是开放的,图书馆还是有很大的存在价值,其意义不比学校低。

  快报:目前,立人的项目中还有“立人大学暑期学校”。民办高校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你觉得既往的模式有什么问题吗?

  李英强:我所知的民办高校里,真正是大学的还不多,很多是职业培训的地方。这不怪办学的人,因为环境各方面不太理想。

  快报:理想中的民办高校出现,需要人们改变什么观念?


  李英强:我觉得应该改变的是对文凭的看重,以及藏在文凭崇拜中的功利主义。现在的人们,包括家长不太重视阅读和一个人的人格成长,而是重视他的成绩、就业等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还在受应试教育之毒害是活该,因为他们本来就想要这样;如果一个人想要不受应试教育之苦,下一分钟就可以开始做出改变。

  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体制,它是不好,但家长你不也这样要求你的孩子吗?现在整个社会对阅读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话是朱永新(微博)先生说的。一个人没读过一些好书,他的精神是很闭塞的,他的人生一定是悲剧的。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