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礼文化:敬酒、祝酒和饮酒的礼仪
2017-09-22 15:09271
酒礼是饮酒的礼仪、礼节。我国自古有“酒以成礼”之说。《左传》云:“君子曰:酒以成礼,不断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酒以成礼”,是佐礼之成,源于古俗古义。史前时代,酒产量极少,又难以掌握技术,先民平时不得饮酒。只有当苍崇拜祭祀的重大观庆典礼之时,才可依一定规矩分饮。饮必先献于鬼神。饮酒,同神鬼相接,同重大热烈、庄严神秘的祭祀庆典相连,成为“礼”的一部分,是“礼”的演示的重要程序,是“礼”得以成历的重要依据,是礼完成的重要手段。周公就曾严厉告诫臣属“饮惟祀,德将为醉” ,只有祭祀时才可以喝酒,而且绝不允许喝醉酒,在先民看来,于祭祀活动本身一样,都具有极其神秘庄严的性格。
喝酒只是为了用于祭祀,表示下民对上天的感激,若违背了这一宗旨,下民自行饮用起来,既成莫大罪过=个人如此则散乱行憾,邦国如此则败乱绝祀。这就是“酒为祭不主饮”的道理,饮酒之前要行礼拜之礼。《世说新语》有两则内容讲到饮酒前要行礼,小儿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其二曰: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而后,由于政治的分散,权力的下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关于酒的观念和风气也发生很大改变,约束和恐惧都极大地松弛淡化了。于是,“拜”便是象怔性的了,既然最初严格规定“饮惟祀”,那“祀”所礼拜的便是天、地、鬼(祖先)、神。而这种酒祀,在三代以后虽然仍保留在礼拜鬼神的祭典中,可非祀的饮酒却大量存在了。
于是,饮酒逐渐演变成一套象征性的仪式和可行的礼节。饮前先“拜”。“拜”而后饮,就是这种象征性的仪式。表示饮者不忘先王圣训的德义,仍将循从那“无醉”的先诫。至于是否真的“无醉”,就另当别论了。而可行的礼节还是要循的,尤其是在特定的礼仪或严肃的宴饮场合更应如此。后世的酒礼多偏重于宴会规矩,如发柬、恭迎、让座、斟酒、敬酒、祝酒、致谢、道别等等,将礼仪规范融注在觥筹交错之中,使宴会既欢愉又节制,既洒脱又文雅,不失秩序,不失分寸。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化构成复杂,在不同的风俗人情影响下,各时代、各地方、各民族的酒礼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的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自西周时期就把礼仪规范体现在宴饮之中,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并且影响了现代人的酒礼。中国现代酒礼规范大致如下:斟酒礼仪:主人须给客人先斟酒。斟酒时不可满杯,免得客人喝不了浪费,也免得使客人无法端杯。再斟酒应在对方干杯后,或杯中酒很少时。为长者斟酒不必太频繁。斟酒时切忌摇动酒壶或酒瓶。切忌将酒壶口对着客人。客人在夹菜或吃菜时,不要为他斟酒。对不会饮,或不能再饮的客人,不必强斟酒。晚辈不宜让长辈为自己斟酒。
敬酒礼仪:
主人首先要向第一客人敬酒,然后依次向其他客人敬酒,或向集体敬酒。客人也要向第一主人回敬酒,再依次向其他主人回敬酒。晚辈应首先向最年长者敬酒,再依次向长者和同辈敬酒。向女士敬酒,或女士向客人敬酒,应举上得体,语言得当,不要失礼。在别人正在喝酒、火菜、吃菜时,不要敬酒。
祝酒礼仪:
主人在饮酒前要根据饮宴的内容和对象,表达对客人的良好祝愿,以助酒兴。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祝酒辞。在大型外交或社交活动中,道先应由东道主致辞,随后同客人代表致答谢辞。在家宴、婚宴、生日宴、朋友聚会宴中,也要视情臻祝酒辞。二是以诗代祝酒辞。中国酒诗联姻,许多佳句流芳千古,以诗祝酒,更具文化色彩。三是祝酒歌。
中国少数民族多以此种形式祝酒,能让客人兴高采烈,酒场气氛也十分轻松活跃。
饮酒礼仪:
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饮到五分为最佳,要节制饮量,以免失态。不提倡劝酒,充分尊重客人的意愿,让酒宴轻松如意。不要采用将酒杯反扣于桌子上方式拒绝饮酒。先酒后饭,不能酒未完先吃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