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中banner
输入手机号直接登录
立即登录
直播中

你好!我是贵阳新东方的老师。

请问您是要咨询学习吗?

刚刚
复制微信

已有4920人进行电话咨询

*10秒免费给您回电(已加密)

给我回电

中国饮茶的历史和文化

2017-09-20 17:15247

据有关史料考证,茶叶最初是和其它材料煮成羹食用的,后来人们注意到茶有提神、 治病的功效,于是茶又被用于做药,或作为祭祀的供品。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茗、茶等。当时,用得最多还是荼字,自唐以后,“荼”字成为通用的名称。 

云雾茶

目录:

一、茶历史简述

二、饮茶的发源时间

三、茶树的起源

四、茶树的传播

五、茶的发展

茶历史简述

陆羽在他的《茶经》中曾记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由此推断,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也喜食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己。”茗即茶,而茗茶,就是用茶叶做成的菜羹,是用来下饭的,当时当地是否用茶作饮料,尚无确切的文献记线。到战国末期,秦来巴蜀之后,黄河流域才受其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流行。 

从汉代的茶市,到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渐渐变成江南地区的日常饮品。饮茶也越来越多地见于文雅士的诗词赋中。唐王朝的强大和兴盛,为茶叶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至唐中期,饮茶风遍及全国。茶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饮茶风尚、品饮艺术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也正是从唐朝开始,政府形成对茶业实行专卖和管制的制度。中唐时,陆羽的《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对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儒、道、佛三教精神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一一龙风团茶,是上刻有龙风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其所作《文绘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皇室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为了评比茶质的优劣和点茶技艺的高低,宋代盛行“斗茶”。诗人范仲淹的《斗茶歌》描述了当时斗茶的情形。斗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到凡夫俗子。无不热衷着迷,此风至元代才渐衰。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彼,并且流下许多脍灸人囗的文艺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生产了炒青技术。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花茶。 

茶树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 “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是“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 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1.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四川茶文化

茶文化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慢传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人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己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己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己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己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己经传到了湘、粤、贛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望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的《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己不复在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普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吕、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汀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闽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己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己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茶的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坡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了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业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茶的发展 

茶的传播

随着茶叶的传播,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加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之首。我国地跨六个气候带,地理区域东起台湾基隆,南沿海南琼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达山东半岛,绝大分地区均可生产茶叶,全国大致可分为四大茶区,包括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全国茶叶产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尤以浙江和湖南产量最多,其次为四川和安徽。甘肃、西藏和山东是新发展的茶区,年产量还不太多。近年来,我国茶园面积己达1600多万亩,年产茶叶40万吨左右,茶叶出口量达13.5万吨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全国茶叶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己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网络,大量的研究成果己推广应用,科学种茶、科学制茶和茶业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也为我国茶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茶叶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并成为三大饮料之一,所以世界茶业的发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茶区主要集中在亚洲,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生产和饮用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出现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中,一旦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就特别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这种天然保健饮料必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会吸引大量消费者去饮用它。茶叶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